Skip to content

西安/开放城市计划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在荣耀千年之后,归于沉寂,而今重焕生机,正走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实道路上。

然而国家中心城市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除了政府层面的筹划推动、各行各业的勤奋耕耘外,市民及公众也应是不可缺少的第三力量。

作为这座城市的普通一员,我相信一座城市的荣光,是通过每一位市民的脸庞呈现出来的,是他们决定了城市的温度,也正是这种温度,让每一位走入这座城的客人感到愉悦,就像回家一样。

基于个人的观察、感受以及思考,我将自己琐碎的想法梳理成以下五个方面,提出“西安/开放城市计划”,以供参考。

第一、精神层面(可感):

西安落寞太久,加上古都文化太过厚重,构建开放城市,首要打破固有风气,大力推动以下两种精神在城市传播。

站在长安看世界,于世界中看长安

敞开胸怀,拥抱创新之人和创新之物

第二、资源梳理(可触):

梳理城市资源,建立开放清单

发行城市专属出版物

第三、历史文化资源(可近)

以多种方式,系统呈现十三朝历史(参照城墙马拉松每年一个朝代主题的思路,比如可以搞十三朝服饰展、十三朝街区等等),让十三朝古都不只停留在文字上「现状是很多人甚至西安人,并不能说出十三朝都有哪些」,在此基础上主推周秦汉唐。

主推的周秦汉唐,比如大唐盛世,在宏观营造大唐盛世的基础上,还需将其细分到具体的品类,而这里的细分是与公众感官联结的,比如服饰、美食、唐诗、传奇……或可穿、可食、可品,尤其是唐诗,是可以与几乎所有中国人建立起联系的内容,不打造唐诗之都,岂不可惜。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呈现,才是面向公众的、厚重历史的轻松叙说,足以让一个庞大的面庞,清晰起来。这是与研究和考古人员的视角并行的。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博物馆(以及文创)是至关重要的平台,仅靠政府统筹,按计划生长完全不能满足需要。举例而言,基于十三朝古都而留存下来的诸多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大多都具有构建博物馆的需要,比如起于汉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打造了一个七夕公园,但也能以此延伸,构建一个中国的民间故事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孵化机构,可以联系和支持到民间志在筹建各种博物馆的力量,催化各种新馆和新形态的产生。

历史文化的具体化,博物馆让我们可观,文创产品可以让其可触,然而永远都不要羞于或者忘记产业二字。比如服饰,近些年乃至以后,汉服(汉唐服饰为主)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西安已经有了在全国都数一数二的汉服“秀场”和粉丝群,然而高端的汉服品牌,却是扎根在东部沿海。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项支持基金,用于扶持本地汉服品牌的发展以及外地头部品牌的进驻,将汉服产业链的上游布局西安,进而辐射全国,以实现涵盖汉服研发、品牌输出、汉服秀场以及年度时尚秀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

对外,联络世界上同级别的古都,比如罗马、雅典、开罗等,组建城市联盟,共同点亮世界文明之光,与以上城市一起,设计并策划一系列促使不同文明交流的活动(《从长安到罗马》的纪录片就是极好的例子)。

对内,与国内历史文化有深度交集的城市展开交流,构建以西安为中心,以诸多城市为交点的中华文化传播网络,在实际行动中彰显西安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地位。

第四、城市文化塑造

第五、公众参与(可参与)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无法参与城市发展,就只能是旁观者,否则,就是主人。看到城市发展的不足,两者都会怒骂。不同的是,主人的怒骂里带着浓重的爱和期待。

最后,毕竟个人视野、能力有限,难免有所不足,欢迎补充。虽然牵扯面广,但须看作一件,那就是:开放心态、开放资源、开放思路,然后把城市开放给爱这座城市的人。